藏宝馆家 | 明玉带钩
2023-11-16 忠州博物馆
带钩起源较早,一般认为不迟于春秋时期。古人常将此用在腰带上起扣拢腰带的作用,相当于今天的皮带扣。其质地有金、银、铜、铁、玉、石等多种,玉质带钩是其中较为珍贵的一类。它的基本形状一般为扭曲“S”形,一端有钩,多作兽首装饰;背有柱,柱下有顶。带钩除“S”形状外,还有棒形、竹节形、圆形、兽面形、琴面形等。
带钩的使用延续时间长,至元、明、清三代玉带钩大量出现,这一时期的玉带钩已基本由实用器向玩赏品的转变,玉质选材讲究,构图精当,造型优美,其总体特征大量使用了动植物造型,钩首多为龙头形,龙螭纹组合最为流行。各种构图、纹饰寄托了人们渴求福、禄、寿、喜等美好的愿望。
忠州博物馆所藏的这件明玉带钩,为县文管所于1972年在县废品站征集所得。长11.2厘米,宽1.9厘米,厚1.9厘米,器物呈长方条形,采用浮雕、圆雕、镂雕并用的手法刻画出“苍龙教子”。苍龙身躯宽长浑厚,略带弧形而显得动感十足,身下有圆形脐。无爪无尾,头长双角,曲颈扭身,圆眼,粗眉,宽鼻。额头光滑圆润,规整洁净,张嘴露须,作昂首回望状,巧妙地形成龙首钩,神态安然慈祥。苍龙背上雕一无角小螭龙,应为苍龙之子,颌下有须。此刻正拖着瘦长的身子,缓步爬行于苍龙身上,口衔瑞草,目视前方,与苍龙龙头相对,似在仔细聆听苍龙说教,虽不闻其声,但二龙神态举止生动活泼,形态亲昵。
“苍龙教子”是明清时期玉带钩上常用的题材,源于《三字经》“窦燕山,有义方。教五子,名俱扬”。寓意望子成龙、吉祥美好。忠州博物馆所藏的玉带钩造型、工艺精美,艺术价值较高,对探索古人的审美取向和艺术情怀,研究人文历史和民风民俗有重要意义。